惺惺 (xing1 xing1)
惺惺:1.清醒貌。 唐 杜甫 《喜观即到复题短篇》之二:“应论十年事,愁絶始惺惺。”宋 陆游 《不寐》诗:“困睫日中常欲闭,夜阑枕上却惺惺。” 明 刘基《醒斋铭》:“昭昭生於惺惺,而愦愦出於冥冥。” 清 袁枚《随园诗话补遗》卷二:“言未终,惺惺欲醒。”
2.聪明机灵。 宋 曾布《曾公遗录》卷八:“上谕:皇子……虽叁岁未能行,然能语言,极惺惺。” 金 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一:“聪明的试相度,惺惺的试窨付。” 元 李寿卿《伍员吹箫》第二折:“世做的背时序,且一半惺惺一半愚。” 明 冯梦龙《挂枝儿·蚊子》:“蚊蟲儿,生就你惺惺伶俐。”
3.形容动听的声音。 宋 杨无咎 《滴滴金》词:“忆得歌翻肠断句,更惺惺言语。” 金 董解元 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四:“何处调琴,惺惺地把醉魂呼醒。” (1)
1. awake;
2. intelligent: 惺惺惜惺惺 the intelligent ones sympathize with their own kind (when they suffer);
3. 假惺惺 those who pretend, affect (to be friendly, etc.);
4. 常惺惺 (Neo-Confucian) always holding mind alert or free of passion. (2)
惺惺惜惺惺:聪明人爱惜聪明人。意谓性格、才能或境遇相同的相互爱惜、同情。 元 关汉卿《普天乐·崔张十六事》曲:“遇着风流知音性,惺惺的偏惜惺惺。”《水浒传》第十九回:“ 林冲 道:‘先生差矣,古人有言:惺惺惜惺惺,好汉惜好汉。’” 清 钱谦益《答凤督马瑶草书》:“语云‘惺惺惜惺惺’,知仁兄必恻然隐痛,不以狂瞽而吐弃之也。” 郭沫若 《历史人物·甲申叁百年祭》:“二 李相见,写得大有英雄识英雄,惺惺惜惺惺之概。” (1)
我对于这些隐者向来觉得喜欢,现在也仍是这样,他们所说的话大抵都不错。桀溺曰,滔滔者天下皆是也,而谁以易之,最能说出自家的态度。晨门曰,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,最能说出孔子的态度。说到底,二者还是一个源流,因为都知道不可,不过一个还要为,一个不想再为罢了。周朝以后一千年,只出过两个人,似乎可以代表这两派,即诸葛孔明与陶渊明,而人家多把他们看错作一姓的忠臣,令人闷损。中国的隐逸都是社会或政治的,他有一肚子理想,却看得社会浑浊无可实施,便只安分去做个农工,不再来多管,见了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,却是所谓惺惺惜惺惺,好汉惜好汉,想了方法要留住他。看上面各人的言动虽然冷热不同,全都是好意,毫没有“道不同不相与谋”的意味,孔子的应付也是如此,这是颇有意思的事。 (3)
(1) 《汉语大词典》,商务,2002。
(2) 《当代汉英字典》,林语堂,http://humanum.arts.cuhk.edu.hk/Lexis/Lindict/
(3) 《苦雨斋谈》,周作人,天津教育,2007。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